
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是周家庄人民最宝贵的财富。自1952年组建合作社、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以来,周家庄就一直坚持集体计划经济的模式,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体制基本未变。现在的社员们仍然按照人民公社时期的制度生活:记工分、分粮油、分日常生活物资,集中生产、统一分配成为日常运作的核心。
历史的风景在改革浪潮中并未被彻底打破。1978年冬天,随着小岗村拉开分田单干的帷幕,华北平原的很多地方都受到了冲击。周家庄也迎来了自己的时刻。然而,他们并没有盲目跟随潮流,而是按上级“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要求,先进行了民意调查。在投票开票前,很多人都以为分田单干已成定局,但结果却出人意料:除了极少数两户同意外,其他社员都坚持反对。如此明显的民意走向,明确地告诉大家,周家庄愿意继续保持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体制,最终就这样沿用至今。
尽管体制没有改变,周家庄并不拒绝发展与变化。他们在保持农业基础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向多元化、现代化方向迈进。除了传统的农耕,周家庄还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先后引进并种植红葡萄、鸭梨和各类高档苗木,另有计划筹建奶牛养殖场。如今的奶牛场养殖着1100多头奶牛,规模之大在石家庄地区名列前茅,场区绿草如茵、牛群成排,空气中常常飘着一股清新的奶香。
展开剩余53%在工业领域,周家庄也没有停步。村里建立了阀门厂、纸箱厂等集体企业,为社员提供就地就业机会,减少外出打工的需要。此外,公社还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让乡村经济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
社员的生活与福利也在持续完善。从1982年起,公社陆续落实了12项福利,统一建设了高标准的住宅楼、文化宫、影剧院、图书馆、综合培训中心、农民乐园等生活与文化娱乐设施。生活中的基本保障也相当完善:住房、教育、医疗对社员免费,日用品、粮油等由公社会统一分配,水电有补贴;社办企业提供就地就业机会,避免了“背井离乡”的劳作压力。家庭生活稳定,夫妻不需要长期分居,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也得以避免。社员60岁退休,退休待遇并不逊色于城里同龄人,社会保障水平让人安心。
在风俗与习惯方面,周家庄也有一套严格、务实的制度。红白喜事有明确规定,宴席不设高档菜、烟价控制在15元以下、酒价不超过25元等,力求简朴、节约、避免浪费,防止攀比与奢华。
自建立以来,人民公社的精神在周家庄得到了持续传承和弘扬:勤劳、俭朴、宽厚、友善、团结、和谐、上进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这里被最直接地践行着。这种自选的、公社化发展路径,成为周家庄得以长期稳定的基石。
今天的周家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无忧,日子红红火火,宛如世外桃源。若你感兴趣,还可以在我头条主页阅读关于大寨、小岗村等地的相关文章,了解更多中国农村改革与集体经济的故事。
发布于:天津市双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