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国得名于秦地,周朝得名于周地,商朝得名于商地(虽然现代学者对“商地”的具体位置有所争议,但古籍如此记载)。从古代到元朝之前,中国的朝代和政权名称多源于地名,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传统。因此,夏朝的“夏”理应源于夏地。
但问题在于,古代是否存在“夏地”?如果有,它在哪里?其实,古籍如《尚书》中已经有关于“夏地”的记载,虽然它们被隐藏得较深。更为重要的是,现代考古的发现为古籍记载提供了重要佐证,这表明夏朝的早期和大禹与豫北或鲁东有着密切的联系。
谈到夏朝,就不可避免提到尧舜,而这两位帝王与“雷泽”有着密切关系。雷泽大致位于今天河南濮阳范县和山东菏泽鄄城县一带。《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尧曾在成阳(今山东菏泽地区,或位于雷泽附近)活动,《史记·五帝本纪》也提到舜耕历山,渔于雷泽。因此,尧舜都与雷泽密切相关。
展开剩余73%关于尧的都城,早期文献如《山海经》提到“尧帝崩于成阳”,《吕氏春秋》也记载“尧葬榖林,通树之”。《尚书大传》指出尧葬于成阳,而西汉的刘向和《汉书·地理志》则提到尧的墓葬在济阴郡成阳县。由此可以推测,尧的都城很可能在今天的成阳县附近,而成阳县在战国时又被称为平阳县,这也许解释了“尧都平阳”这一说法。
从史书记载来看,尧舜禹三位帝王在位时间相近,因此大禹的活动区域也应在雷泽附近。如果大禹确实在此地,那么可以更好地解释以下两个历史事件:
1. 大禹治水。雷泽所在的地区,古代水网发达,地势较低,水患频繁。这表明该地区急需治水,而大禹治水长达13年,这与低洼地区的排水需求更为符合。
2. 伯益和后羿。伯益帮助大禹治水,而他来自东夷地区,位于今天的山东中部和江苏北部。说明大禹的部族与东夷部落的关系紧密。如果大禹在晋南,则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难以与东夷交接。同时,东夷的后羿与夏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难以理解。
综合来看,大禹及夏朝的早期活动区域应位于雷泽一带,正是今天河南濮阳范县和山东菏泽鄄城县一带。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史书中的“雷泽”有时被称为“雷夏泽”。《尚书·禹贡》提到“雷夏既泽”,意思是雷泽位于古代的兖州地区。至于为何称其为“雷夏泽”,《山海经》记载中提到,泽中有雷神,其涛声如雷。因此,“雷”可能是对“夏”的修饰,形容夏地雷声轰鸣,或是形容雷泽地区的夏天雷声巨大。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推测。2008年,在山东菏泽发现了成阳古城遗址,其中出土了尧舜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城西还发现了尧王寺遗址。这些遗址的存在再次证明了尧舜禹三位帝王的活动区域与史书的记载一致。地质勘探显示,在成阳遗址地下9到15米深处,存在6米厚的夯土城墙,这些都是尧舜禹时期的遗迹。
此外,河南濮阳县的高城遗址也为夏朝的早期活动提供了考古证据。根据《左传》记载,卫国的开国君主卫康叔曾梦见夏朝的帝王姒相夺走了祭品,证明卫国的发源地与夏朝有直接联系。200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濮阳发现了卫国的都城遗址,也证实了夏朝初期的都城位于濮阳。由于该地区与雷泽相邻,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大禹及夏朝的早期活动可能就在雷泽一带。
综合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推测,尧舜禹的活动区域位于鲁西和豫北一带,其中大禹的部落最初生活在“雷夏泽”附近,因而得名“夏”。在雷泽地区长期生活,大禹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这也解释了鲧禹被任命为治水官的历史背景。
然而,随着夏朝的中期,可能由于水患和东夷威胁等因素,夏朝开始向西迁徙,并最终在二里头重建了新的都城。尽管如此,“前半夏”在雷泽周边的说法,既符合史书记载,又更符合当时的地理与历史背景。可惜的是,雷泽一带经常遭遇洪水,导致现在寻找相关遗迹变得异常困难。
发布于:天津市双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