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见到你了!”
1985年,杨尚昆眼中含着泪水,紧紧握住一个人的手,激动地说道。这个人,就是当年在狱中曾照顾过他的士兵。那时,杨尚昆生病时,这名士兵悄悄地送给他一包糖,而为了这件事,自己被撤了职。杨尚昆出狱后,一直在寻找他,终于有了今天的重逢。
那么,这名士兵是谁?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杨尚昆又是如何报答他的?
---
上世纪60年代,杨尚昆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从此开始了长达12年的监禁生活。那时,他已经接近60岁,身为革命老党员的他,为了国家和人民奉献了大半生,却在晚年时被关进了监狱。生活十分艰苦,连吃饭都成问题,常常因为营养不足而出现低血糖,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而精神上的压力也让他难以承受。
在这种困境中,杨尚昆感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几乎坚持不下去。一天,他忍不住对一个看守的士兵请求:“同志,我太饿了,常常头晕眼花,我怕自己撑不下去了,能帮我一点忙吗?我只是想要一块糖,哪怕是一小块。”
这名士兵听着杨尚昆的请求,眼眶渐渐湿润。曾经的中央领导人,如今却沦落至此,过得如此艰难,让他心生怜悯和敬意。他没有犹豫,坚定地点了点头。
展开剩余81%第二天,当他上岗时,偷偷地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包糖,悄悄地送给了杨尚昆。杨尚昆接过糖,热泪盈眶。他抓住这名士兵的手,低声道:“谢谢你,同志!”
随后,杨尚昆拿出一本《毛泽东语录》,翻开后问:“同志,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田政红。”士兵答道。
杨尚昆在书页上小心翼翼地写下“田政红”三个字,翻过几页,写下了他的地址。然后,他郑重地告诉田政红:“你的恩情,我永远记在心里。如果我有机会出去,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
这包糖成了杨尚昆在囚禁生活中的唯一一点安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小心地把糖藏在被褥里,偶尔身体不支时就拿出来吃一颗,享受那一丝甜蜜,而田政红也在背后为他遮掩了许多。
然而,事情最终还是被发现了。田政红因给“反革命”送糖而被处分,从此,杨尚昆再也没有见过他。
---
在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包糖,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物件,但对当时的杨尚昆来说,却犹如雪中送炭,给了他极大的温暖和希望。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杨尚昆的冤屈得到了平反,恢复了工作。他心中始终挂念着田政红的恩情,却翻遍了所有的物品,也始终找不到那本《毛泽东语录》。时光流转,杨尚昆只记得恩人的名字是“田政红”,而他的具体地址却早已忘记。
杨尚昆决定向北京卫戍区求助,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找到田政红。卫戍区的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他。
田政红的日子并不好过。被处分后,他回到老家务农,照顾着生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生活重担让他日夜奔波。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找关系,最终在锅炉厂找了一份工作,每天工作辛苦,忙得不可开交。
1985年,北京卫戍区的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田政红。当他们来到他的工作地点时,田政红已经下班了。几番寻找,最后在田间遇到了他。
“你是田政红吗?”工作人员问。
“是的,有什么事吗?”田政红疑惑地答道。
“当年你在狱中帮助过杨副主席,杨副主席一直感激你,他希望你能去北京一趟。”工作人员解释道。
田政红有些为难:“我现在有很多活要做,锅炉房和地里的工作都等着我,恐怕不能马上去北京。不过,我有空时一定会去看杨副主席的。”
工作人员只得留给他杨尚昆的地址,便告辞离去。
---
杨尚昆的妻子李伯钊去世后,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这让他更加渴望见到当年曾给过自己温暖的田政红。
某天,杨尚昆的警卫员走进来报告:“门口有一个人,说他是田政红,来找您。”
听到这个名字,杨尚昆顿时放下手中的一切,迫不及待地迎了出去。当他看到站在门口的田政红,尽管他看上去已经苍老许多,杨尚昆的眼眶湿润了。时光已过多年,那时的种种情形又浮现在眼前。
杨尚昆热情地请田政红进入家中,招待他如贵宾一般。
临别时,杨尚昆问道:“田政红同志,你现在有什么困难吗?”
田政红答:“没有。”
杨尚昆又问:“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
田政红依然摇头:“没有。”
这时,杨尚昆知道,田政红并没有要求什么。曾经的他,因杨尚昆的身份低谷,未能回报这份恩情。而今天,虽然他有了能力,恩人却依然保持着那份纯朴与淡泊,这让杨尚昆更加感动。
最终,杨尚昆从腕上摘下手表,郑重地递给田政红:“我没什么值钱的东西送你,就把这块表送给你,算是我们之间的纪念吧。不,我们是亲戚了,今后有空常来我家坐坐。”
田政红接过手表,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我一定会好好保存的。”
这份无声的情谊,穿越了岁月的漫长时光,最终得到了最温暖的回馈。
发布于:天津市双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